2009年11月5日上午,在武汉理工大学教四楼1202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组召开了继项目开题会之后的首次汇报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罗帆、李柯、卢少华、朱新艳、程琦老师,以及博士生刘堂卿、杨智,硕士生王慰、黄蓉蓉、李映雪。会议由罗老师主持,李映雪记录。

王慰向大家介绍“风险耦合模型及其解耦方法”
首先,王慰结合近期查阅的“风险耦合模型及其解耦方法”方面的文献向大家做了简要汇报。他依次介绍了风险耦合理论,以及马尔可夫链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在风险耦合分析中的应用,并通过算例予以了说明。王慰认为,可以通过马尔科夫模型对风险耦合的过程进行跟踪比较,计算各个危险源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当可能性超过一定范围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危险源得到控制,达到解耦的目的;也可以根据稳定状态下的结果对危险源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而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比较若干危险源发生可能性构成的时间序列与基准危险源可能性时间序列的接近程度,通过控制其他危险源的方法使不容易控制的危险源得到控制。针对王慰的介绍,卢少华、程琦和罗帆老师就危险源与风险源之间的区别、危险源之间是影响还是依赖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讨论。

朱新艳老师向大家介绍“人力资源(飞行员)流失的预警管理”
其次,朱新艳老师结合自己的博士论文,从人力资源流失预警管理的程序、指标体系、指标评价方法、预控对策,以及飞行员流失预警管理的研究现状几方面展开,向大家介绍了“人力资源(飞行员)流失的预警管理”的相关内容。她认为,目前国内外对于飞行员流失预警管理研究的理论深度还不够,如对飞行员产生离职想法到实际离开之间的过程尚无研究;研究的内容体系不完整,从微观角度分析的还很少;研究的实用性不强,没能很好地结合中国国情考虑;研究的方法不完善,只是从单一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例如经济或者法律角度。除此之外,朱新艳老师还介绍了自己在做问卷调查时的各种经历,在遭遇了各种拒绝和挫折之后,她仍然坚持不懈,尽可能地寻找新途径以完成问卷调查,这种对待研究认真执着的精神和毅力值得大家学习。

大家聚精会神的听取汇报
接着,卢少华老师以自己在企业中的相关研究为例,介绍了绩效监控多层级系统的相关内容,以及绩效指标的设计。他认为空中交通安全风险的指标确定较为重要,但是相比较企业而言,其指标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风险映射关系问题需要多注意。李柯老师谈了绩效监控多层级系统与本课题的区别。

程琦老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8篇论文
程琦老师依次介绍了自己曾发表的与本基金课题有相关性的8篇中英文论文,包括“高速公路交通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构建高速公路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探讨”、“试论预警理论在公路灾害防治管理中的运用”等。罗老师认为,程琦老师之前的研究虽然集中在公路灾害的危机预警,但对于空中交通安全风险的课题研究具有借鉴作用,可以在前期的基础上快速切入本课题。

杨智向大家介绍“风险耦合成因机理及风险耦合成因的量化分析”
随后,博士生杨智就“风险耦合成因机理及风险耦合成因的量化分析”问题做了简要汇报。杨智借鉴航空灾害成因分析模型和触发器原理形成的耦合模型,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对风险耦合成因机理的理解,并提出风险耦合作用的量化分析思路。

刘堂卿向大家介绍“空中交通安全风险的耦合研究”方面的新思考
刘堂卿介绍了在“空中交通安全风险的耦合研究”方面的新思考。从空中交通安全风险因素、单风险因素分析、耦合风险因素分析以及如何计算耦合风险值的设想四方面展开,介绍了自己在开题会汇报基础上所做的四点改进。
汇报完毕后,罗老师对大家的发言依次做了总结和点评,肯定了大家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对课题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思索,希望大家下一阶段能能更加深入细致开展研究。罗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课题组前四年的各项研究成果,并以上个基金项目组成员霍志勤由空中管制员成长为空管安全领域专家的经历为例,鼓励大家在学习和研究中积极探索,追求卓越。罗老师指出,前期的成果为此次项目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之前的研究大都是针对航空公司展开,对空管风险管理的研究较少,因而此次项目研究任务仍然很艰巨。要出色地完成此次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需要大家从现在起就抓紧时间查阅和消化各种资料,尽早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写出被SCI、EI检索、国内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通过此次交流会,大家总结了前期的工作成果,也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中午,大家在博雅园餐厅聚餐,为即将赴英国做访问学者的卢少华老师饯行。在此,工作室全体人员祝卢老师一路平安,如期学成归国。
工作室
2009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