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日上午,在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302室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能船舶远程驾驶负荷评价及调控方法研究”进展研讨会。项目负责人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毛喆副研究员、博士生李治宏、硕士生杨海超,管理学院罗帆教授、博士生刘惟伊以及硕士生马一诺、吴双参加了本次会议。

 

  1 欢迎毛喆老师莅临指导交流

会议开始,罗帆教授介绍了参会人员。博士生李治宏介绍了“智能船舶远程驾驶负荷评价及调控方法研究”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任务、研究工作和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该项目的基本情况。他详细讲解了任务分类,分析了智能船舶驾驶过程中可能影响工作负荷的因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并按照需要完成的研究任务顺序依次展示已经完成的研究工作。

2 博士生李治宏介绍项目进展

毛喆副研究员进行了补充发言,指出远程驾驶的环境与目前的船舶驾驶环境大不相同,对于值班人员的规定及船员的配员等需要调整。她还讲解了研究团队就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寻找到的文献资料,明晰了本次会议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罗帆教授认为能进行分工协作的组织架构会更适合复杂的工作任务,但可能面临组织协调难度大、人力成本高的问题。具体选择哪种组织架构,则需要在实践中去论证,再优选方案。先优化组织结构,再考虑是新设部门还是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新设席位,将岗位职责理清楚后再考虑分工协作。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关键绩效指标要与工作负荷相关联,同时需要明晰参与绩效考核的要素有哪些以及考核方式。在检测工作负荷时,她指出要在员工履行岗位职责和任务的前提下去检测,并分析工作负荷会影响到工作绩效的哪些指标及对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进而采用干预策略。在采用干预策略的时候,需分析投入产出比。她还提到,无人驾驶研究的组织架构设计方式可能具有参考意义,同时建议去无人驾驶车公司或智能码头进行调研。

3 罗帆教授给予建议

之后,硕士生马一诺就智能船舶远程驾驶工作负荷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的汇报。毛喆副研究员肯定了文章的框架,并建议文章总结对象不要局限在智能船舶上,可以对无人驾驶车和无人机等多对象进行分析,描述多场景下无人驾驶的工作特点,并重点突出其不同之处。博士生李治宏则指出了中文摘要中的标点符号问题,以及英文摘要中的翻译错误

本次研讨活动让大家对该项目有了更为清晰和系统的认识,并明确了研究重点和后续的突破路径,助力项目研究推进的有序进行。与会的研究生们表示,这次会议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接触到了许多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收获颇丰。

 

 

廖小慧

20241212

 

  
   

 

召开“智能船舶远程驾驶负荷评价及调控方法研究”进展研讨会
  
Copyright © 2005-2006   professor luo's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