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希望你好自为之”

 

 

杨老师是我们高中时期的班主任和物理老师。他很严厉,对学生要求严格,同学们怕他,我也是。每次他嘿嘿一笑,就要开始批评人了,不禁令人紧张起来。

杨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每天很晚才离开教学楼。对学习吃力的同学,他耐心辅导;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会解囊相助。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除了做物理教科书上的作业,还要求做他提供的参考资料上的习题。在他的有效管理之下,我们班形成了刻苦学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杨老师(后排右3)与二班学生干部合影

 

我自幼喜欢美术,梦想自己能上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高考前,杨老师给我制定的物理成绩目标是95分,其他几门课的老师也制定了类似的目标。那段时间,我的心理压力特别大,身体状况也不太好。那年,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在湖北省只招两人,要求的分数特别高。由于高考成绩不够理想,但又想去北京读书,我就听从父母的建议填报了北京航空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第二志愿报的是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

进入北航以后,才发现自己确实不喜欢所报考的专业,但那时没有可能调换。北航学风严谨,老师要求严格,大量的作业、频繁的测验和考试开始让我感到紧张,后来让我感到厌倦。改革开放中的北京给我打开了一扇扇窗户,我贪婪地呼吸着外界的新鲜空气,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文史哲方面的书,结交了形形色色的朋友,参加了学校的美术组和艺术体操队,参与的各种活动丰富多彩。不再像高中时那样埋头学习,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应付过关。到了期末,个别课程的考试成绩勉强及格。

每个学期末,学校会把成绩单寄给学生家长,也会寄给学生原先所在的高中。于是,父母来信苦口婆心地教导,杨老师也来信苦口婆心地教诲。他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期待,最后一句话是“希望你好自为之”。那时,我有逆反心理,师长们的说教收效甚微。在回信中,我说自己不喜欢所学专业,将来想改行,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杨老师有些失望,回信的最后一句话仍然是“希望你好自为之”。

1981年夏天,我们班的部分同学在宜昌夷陵中学老校区聚会,然后一起游览了葛洲坝。杨老师一直忙着给我们拍照,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珍贵的照片,而在我们的合影照片中,却找不到他的身影。当时同学们只顾着开心畅谈,没有换老师拍张照。

 

 

 

杨老师在为我们拍照,身后是葛洲坝泄洪口汹涌的江水

 

我大学毕业之后,杨老师已经是夷陵中学的校长。他在湖北省委党校学习时,我去看望他。我告诉他,自己被分配到武汉空军18厂(武汉凌云科技集团)工作,由于面临保军转民,只干了半年多与飞机有关的技术工作就开始从事民品开发。此后,我参与的湖北龟山电视塔空中塔楼铝合金幕墙工程获得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所主持的玻璃幕墙典型节点开发获得了优秀新产品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感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是管理而非技术,关键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我对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调进当时缺乏师资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学院安排我在校内进修一学期企业管理,再到浙江大学进修一学期行为科学。我深知转行的艰难,珍惜学习的机会,兴趣逐渐聚焦到管理中人的问题。听完我的介绍,杨老师挺高兴,也表示理解,叮嘱我继续努力。

后来,我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优良的成绩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使我逐渐在管理学科领域小有成就,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这次在宜昌师生见面,大家都很激动。见到杨老师,大家纷纷与他握手。他说“我对你的期望很高啊!”,我点头说知道。杨老师老了,当年严厉的目光变得慈祥。

 

 

 

杨老师与季林红亲切交谈

 

在我们向母校赠送三峡石的活动仪式后,有一个学生向老师鲜花的程序。之后,杨老师与我们共忆往昔,发表了感人的讲话。他说:“当年你们从各县考到夷陵中学,承载了家长的殷切期望。高中的学习决定了你们的前途,责任重大,我怎么能不全身心地投入!”

 

 

 

杨老师与大家共忆往昔

 

 

 

30年后二班师生合影(前排中间是杨老师和梁老师)

 

共进午餐时,杨老师告诉我,当年从武汉调到宜昌任教时正好38岁,也就是说,他今年已经70岁了。席间,杨老师拿出一个笔记本,发黄的纸上记着八届同学高考的总分、各门成绩和录取学校。其中,最前面几页是我们首届毕业生的记录。同学们传看着这些用钢笔写的有些褪色的记录,不禁百感交集。

我还得知,师母一直身体不好,后来高位截瘫在床十年,他一直悉心照顾。三年前,师母过世,他又开始照顾外孙,平时很少与外界联系。

下午,在座谈会上发言时,我对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说,“希望你好自为之”一直在鞭策着我,使我一直努力不让老师失望。

   

   

 

  
Copyright © 2005-2006   professor luo's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