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透过触觉和视觉感受维纳斯

 

 

早春二月,我们全家去武昌的湖北艺术馆看《触·觉——卢浮宫雕塑触摸艺术展》。

在各种残障人士中,一直认为视障人最为痛苦。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却看不见。博物馆的艺术品展览遵循传统的“请勿触摸”参观模式,明眼人可以通过健全的感官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杰作,但视障人却无法感受。作为明眼人,我们是多么幸运。然而,欣赏艺术品不是明眼人的专利。对视障人来说,手就是眼睛,他们通过触摸也可以感受视觉艺术的魅力。

卢浮宫是世界上唯一将触觉教育列入展览规划的博物馆,并从1995年开始,针对视障观众成立了触觉艺术展廊。这个展区约80平方米,分主题展示用石膏或树脂等材质复制的卢浮宫雕塑馆重要藏品,让无法观看到大师作品的视障朋友,也有机会透过触觉来感受古代与现代雕塑。为了给视障观众创造接触艺术的公共空间,增进明眼人与视障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湖北艺术馆隆重推出卢浮宫雕塑触摸艺术展,力求做到艺术品与公众的零距离。展品可触摸、可观赏,随意的手感触摸帮助视障观众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普通观众除了正常观赏外,也可以戴上眼罩用手感知雕塑作品的形体、质感和温度,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展览展出卢浮宫雕塑18件,以奋力、舞蹈、奔跑、飞翔、跌倒五个单元展出。作品为公元前二世纪至十九世纪西方经典雕塑的仿真复制品。《米洛的维纳斯》匀称优美,米开朗基罗的《叛奴》桀骜不驯,《英勇的战士》充满阳刚之气。

为求达到中西方文化对话的互动效果,湖北省艺术馆特别甄选了本地雕塑家的6件优秀作品“对话卢浮宫”,其中有铜雕《盲人摸象》、《屈原头像》等。盲人摸象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其寓意也许可以提醒观众全方位地触摸雕塑作品,充分体验。

该展由湖北省艺术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北京世纪坛世界美术馆联合主办,此前已在北京、福州展出过,武汉是巡展的第三站,之后还将赴香港等地展出。

找出2005年秋天在卢浮宫拍的《米洛的维纳斯》照片,请朋友们对比欣赏。

 

 

 

 

 

 

 

 

 

 

 

米洛的维纳斯

 卢浮宫网站:http://www.museedulouvre.fr/llvr/collections.jsp

残缺的杰作重见天日

《米洛的维纳斯》雕像是1820年于米洛斯岛(在现代希腊语中称为米洛)发现的,这座岛屿位于基克拉迪群岛的西南方。雕像于被发现的次年作为礼物馈赠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随后国王将其送给卢浮宫博物馆。这件作品从此便声名远播。雕像分几个部分制作完成,各部分分别经过雕琢,并由垂直的大理石砌入部分(如胸部以上、双腿、左臂及左脚)拼接而成。这种方法在古希腊社会广泛使用,尤其在公元前100年雕像的诞生之地基克拉迪群岛。雕像的双臂一直未能寻回。女神雕像原本戴有金属佩饰,诸如手镯、耳环、束发带等,如今只留下雕像身上用以固定首饰所穿的洞。此外,雕像可能曾覆以彩绘,但这些颜色今天已经消失殆尽。

一位神秘莫测的女神

这尊雕像被神秘的光环所包围。雕像失踪的部分以及象征物的缺失都为重塑女神的姿态并辨别她的身份带来了重重困难。象征物指传统上与诸神形象相关联的物品,以便能够确认他们的身份。因而,一些研究学者设想这尊女神雕像原本手持弓箭,代表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其他研究学者则认为女神原本倚靠在一块柱子上,或是把臂肘支在战神阿瑞斯的肩膀上。然而,许多专家一致认同从雕塑半裸的描绘手法、形体的女性特征以及姿容丰韵,可判断这尊雕像是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忒。这也解释了为何雕像享誉世界的名称是《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Aphrodite de Mélos),或《米洛的维纳斯》(Vénus de Milo),维纳斯是古罗马人赋予女神阿弗洛狄忒的称谓。雕像中的女神可能手持苹果,隐喻阿弗洛狄忒与另外两位女神相争的上面刻着“献给最美之人”字样的金苹果,也可能持有一顶王冠或一面顾影自赏的镜子。但这尊雕像也可能是米洛岛上供奉的海之女神安菲特里忒。

古典主义艺术之承继与创新

女神雕像高傲的样子、匀称柔和的脸部轮廓以及淡定的表情,无一不符合公元前五世纪的审美观,这个时期也被美术史学家称为古典主义时代;而对其发型及玲珑曲线的精致刻画,令人想起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的风格。然而,雕像也体现了稍后希腊化时代的创新,希腊化时期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结束于公元前一世纪。雕像融于立体空间,螺旋形的构造、滑落于胯部的褶皱衣裙,被刻意拉长的上半身以及瘦小的胸部,都是这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雕像裸露的光滑肌肤与深深嵌刻的衣裙褶裥营造的光影交错的效果形成鲜明对比。

 

  

   

 

  
Copyright © 2005-2006   professor luo's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