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教师,科研与教学,孰轻孰重?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 其实,这与教师所在的大学定位有关。如果是在研究型大学,科研更重;如果是在教学型大学,教学更重;如果是在教学科研型大学,则教学与科研并重。 我所在的大学属于教学科研型,但战略性目标是研究型大学。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科研要求越来越高。绩效考核、评职称、评导师资格、学生选导等等,科研方面都有硬性的量化指标,但教学方面只有软性要求。科研上业绩突出,很容易产生晕轮效应,使教师的发展顺利进入快车道。只要任期内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的70%或80%以上,没有出现过教学事故,教学方面就不会成为专业课教师“上进”的制约条件。 因此,在理智的天平上,科研显然更重。 这个学期一开始,我就有三门课。全日制研究生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风险预警管理,以及留学生MBA班的Organizational Behavior。 管理环境瞬息万变,各种理论学派林立,研究对象五花八门,授课对象形形色色。因此,当教师22年了,每次上课前依然有些紧张。上课之前,要花不少时间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更新教学内容,编写合适案例,修改幻灯片版式。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制度体系、社会心理和风土人情,花再多时间准备都不够充分。人力资源风险预警管理是我开的特色选修课,没有教材,除了介绍原创性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尝试,需要组织学生一起积极思考和研讨。给留学生讲课需要用英语,每次出场前不得不熟悉英文教案,进行一番口语强化训练。 其实,我的科研任务很重。但每到上课前,就会不由自主地暂时放下科研工作,精心备课。 老师站在讲台上,实际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学生觉得上课是享受,还是折磨?他们是兴趣盎然,还是昏昏欲睡?课后觉得收获颇丰,还是浪费时间? 学生的眼神,会立即告诉我们答案。学生今后的行为,会不断地验证答案。 因此,在心灵的天平上,教学肯定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