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的成长就是战胜自卑的过程

 

 

昨晚上网,看到了一位在职研究生的留言:

罗老师,您好!看了您写的“女生也能找到好工作”的文章,让我好感动,也让我信心倍增。从公司辞职,我已经几年没有上班了,在家带孩子。现在小孩大了,快上幼儿园了,我也该工作了,但此时才发现自己很不自信,甚至很自卑,不敢正视自己,更不敢面对别人。“女生也能找到好工作”就像温暖的泉水滋润我的心,甚至让我有种想哭的冲动。我应该好好学习,应该脚踏实地努力,我应该相信自己。

看完之后,我赶紧给她回复:

刚才看到你的留言,谢谢你的信任和真诚!我很理解你的处境,作为母亲,当孩子小的时候,重心会放在他的身上。记得我刚休完产假上班时,走向讲台都找不到感觉了。但是,女性的世界不能仅仅在家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容错过!而且,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对于女性的幸福至关重要。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卑情结,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实际上,人的成长就是战胜自卑的过程。只要你不放弃,耕耘一定会有收获。相信你能结合MBA学习不断进步,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发展道路。

女生也能找到好工作: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2794

这位学生谈到自己面临的问题而导致的自卑感,很有代表性。经过剪辑,在此贴出我们的部分对话与大家分享,并推荐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本书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阿德勒在书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自卑与超越》以自卑情结为线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个体心理学思想。书中不仅涉及到人为什么活着,心灵与肉体的关系,自卑感和优越感,家庭和学校对人的影响,而且还论及了早期记忆、梦、犯罪及爱情、婚姻等内容。他在书中着重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它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

阿德勒理论的最后落脚点是人的优越和完善。他把为优越而奋斗称作生命的实质,为优越而奋斗是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基本动力。行为的动机出于人的社会性,而不是生物因素起主要作用。后来,阿德勒又把个人为优越而奋斗的观点改变成个人为完善的社会而奋斗。

   

 

  
Copyright © 2005-2006   professor luo's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