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帆教授论坛 ( http://sailluo.com/Default.asp ) -- 贴图吧 ( http://sailluo.com/ShowForum.asp?forumid=10 ) --- 古代都怎么开“两会”,当今的代表太幸福 ( http://sailluo.com/bbs/ShowPost.asp?id=2088 )
作者:suhk6858 首先确定一点,中国古代也开会,不过不是咱们现在的两会,如果非硬说有两会的话,那么可以把开会分为皇上主持和宰相主持两种。 其实古代的开会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上朝,在古代各个朝代的名字不一样,朝会、堂会、廷议、忽里台都是上朝的名称。 如今我们两会每年开一次,那古代上朝是多久一次呢?翻遍古代的记载,像咱们这样全国开会的情况在古代根本没有,非说有的话,倒是有个大朝会始于西周,以后历代都有,有的一年一次,有的数年一次,这种大朝会不是开会,而是进京献礼天子皇帝,搞些庆典而已,和今天两会商议政事根本不一样。不过如果把当今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来看,这种权力机关的官员在古代是要时刻呆在京城的,每天都上班除了节假日。这种比法就有意思了,相比之下古代当官要累的多。 上朝在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廷议或叫堂议,主要是由诸侯国国君以及秦国时代的皇帝召集核心大臣商议军政大事,偏军事为主,内政经济很少涉及,而且也没有形成制度,都是国君、皇帝有事情现去召集,这与当时都城都比较小有关,想找人基本上一个多时辰肯定能找到。 到了汉代这种定期上朝的制度才正式建立。汉代五日一朝,五日一休,上朝的人员看议事内容而定,核心内容由亲近皇帝的大臣和皇族参与,成为内朝,其他事情外朝大臣也参与。 隋唐宋三代,上朝制度基本一样,十日一朝,十日一休,逢初五、十五、二十五上朝,节假日除外,这种都是大朝,以唐朝为例,大朝时期九品以上官员可以入朝,除了这十日一次的大朝外,唐朝皇帝每日上小朝,节假日除外,这种小朝只有五品以上官员可以参加。而到了明清两代,基本上就是一天一朝了,不过这些都是制度规定。 因为在古代的国家都是皇帝一人的家天下,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皇帝自己定的,遇到一般的皇帝基本是按照祖制走,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制度,遇到堕政的懒皇帝不上朝偷懒的事情是经常事,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基本上有一半时间皇帝不上朝,如果是万历皇帝当政时期,他曾经创造过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记录,他后期只在出兵打朝鲜的议政时露过一次面,估计很多官小的大臣都没见过他,会觉得他眼生,甚至会寻思这哥们是谁?皇帝不上朝不代表国家政务无法处理,而是由宰相主持,明清是内阁首辅主持,将所议事情做好奏报,奏请皇帝批准,皇帝如果不批准,那会就白开了。如果你有幸在一个勤政的皇帝手下做官,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的雍正,那你得被累死,朱元璋一天一朝,只有冬至、元旦(现在的春节)、他自己生日给大臣放假,一年一共三天,直到后期岁数大了改为整个腊月放假,全年其他时间无休。不过在朱元璋手下当官还不是最悲催的,如果你的头是雍正,这哥们更狠,除了他自己生日那一天外,全年无休,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亲正的皇帝,这和他最后死亡有很大原因,有一说是他被累死的。 在古代上朝的官员仅限于京官,那上朝不到的官员会怎么办呢?官员迟到在元代是要挨板子的就是打屁股,其他朝代是罚奉,基本上是勤政的皇帝罚的狠,一罚一月,普通的皇帝罚一旬(十天),那些比较懒的皇帝罚几十文。那些最勤政的皇帝不仅罚奉,而且甚至把你开了发配边疆做小吏去。不过遇到雨雪天还是允许大臣不上朝的,这个制度被历朝历代保留,当然官员生病也可以请假,一些大臣偷懒就以这个为由旷工,皇帝后来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就会派医官去生病大臣家探望,一旦发现诈病的会重罚。 古代官员上朝一般一个多时辰,就是咱们现在的三个小时左右,唐朝的时候上朝时间比较长,可能会到中午,上朝后皇帝会请上朝的大臣吃午宴,午宴过后各自回各自机关办公,那些不上朝的官员早晨必须准点到自己的机关坐好上班。历朝历代对上班时间是很严格的,基本所有朝代都一样,卯时上班或上朝,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早晨5点钟,所以古代人都早睡,因为基本上2点多就要起来,往前的朝代还好,如果是唐朝以及元明清的北京,那京城都是非常大的,古代当官的上朝不像电视演的都坐轿子,因为轿夫的钱要自己花,基本都是出席重大场合典礼才坐轿子,基本都是靠步行,岁数大的不得不坐轿子或坐马车,靠步行的速度要穿过半个京城,然后进入皇帝到达上朝地点,那没两个小时是走不到的,所以在古代当京官是很悲催的。上班的时候在卯时要点名,所以咱们如今说“去哪点个卯就走,这里的点个卯就是这么由来的。”古代对上班时间要求很严格,但是对下班时间要求比较松,基本上是过了午餐之后,如果没有政务就可以回家了,有政务,一般处理到三点或四点就可以回家,除非有特殊的需要加班处理外,一般都是这个要求。午餐后一般有半个时辰休息,也就是一个小时。 古代的上朝,大臣的地位是一步步下降的,在唐代以及以前,一般讲究的是君臣共治天下,除了皇帝坐主位外,大臣都是坐着上朝,不过那时候中国人还没有现在的椅子,都是跪坐在地上,屁股坐在自己脚后跟上,今天的日本韩国人在家里基本还保留这个习惯。到了宋代,大臣只能站着上朝了,明清两代大臣就是跪着上朝,以至于明清很多大臣都带着护膝上朝,可见大臣的地位是越来越低。 我们看电视剧中,古代尤其是在明代以前,大臣上朝都手中拿一个很长的板子,有玉做的,有竹子做的,这个东西叫笏(hu第四声)版,他的作用不是美观,大臣随身会带着笔将在上朝上要说的话,以及皇帝吩咐的事记在笏版上以免忘了提醒自己,直到明清两代才取消。 在古代上朝的时候都是黑天,因为京城一般夜间禁火烛,所以大臣都要抹黑上朝,明代的皇宫内通往上朝地点的路上有灯笼照明,清朝怕失火就取消了,任何人也都不准打灯笼进入皇宫,曾发生过雨夜后道路湿滑有人掉入金水河溺死的事情。而不准打灯笼对清朝的王公是除外的,所以很多大臣就等在皇宫门口蹭这些王公的灯笼入朝。 电视剧中经常看到明清的皇帝在金銮殿内上朝,其实这都是错误的,因为那地方太小,根本跪不下那么多人,明朝上朝是在乾清门,清朝后来改为太和门,皇上坐在门里,大臣跪在广场上,这也叫“御门听政”。 古代的上朝也好,廷议也罢,对要讨论的事情是有激烈的辩论的,不是皇帝一人说的算的,比较堕政的皇帝可能还会对拍马屁的人不反感,但是会有大臣站出来指责这种人和皇帝,那些勤政的皇帝会直接骂这些拍马屁而不提反对意见的人。对于一件事到底该怎么做,是做还是不做,经常要讨论很久,最典型的的是王莽建立的新朝政权,对于王公大臣的工资标准竟然讨论了好几年,导致前几年王公大臣没有领到工资。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是汉武帝时期主持关于盐铁税方面的讨论,汉武帝力挺桑弘羊当初设立的盐铁制度,最后经过大臣激烈辩论后汉武帝做出了让步,废除了其中一些制度。古代对于一件事情的决定与否,除了那些可以由皇帝一人说的算了的,(即使他可以做决定,皇帝往往这时候也不会拍板),经常由有权力的人投票表决,多数同意则通过,争执不下就下次再议,皇帝的提议被大臣们否决的时候也很常见。一般来说皇帝权威越大的时候,社会越乱,权力越分散的时候这个时期的经济越发达。 以上就是古代人开大会的情况,不知道各位是否有了解了。 [url=http://www.yxrny.com/]改良肉驴[/url] http://www.yxrny.com/
作者:amvygg80211 [澳门赌场]欢迎您! 体验地址:www.234656.com
|